中国瑞林:选举吴润华为公司董事长新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18:22:08来源:
一次布局的产业深意:储能赛道从 “规模扩张” 到 “技术深耕”
2025 年 9 月 26 日,科力远持股企业宣布成立储能技术公司的消息,与此前中国瑞林选举技术派董事长、浙大网新减持传统制造股权的动态形成跨领域呼应。如果说中国瑞林代表传统产业以硬核创新实现 “存量激活”,浙大网新标志资本向新兴赛道的 “腾笼换鸟”,那么科力远的此次布局,则是新质生产力在能源赛道的 “进阶版实践”—— 它跳出了单纯的储能电站投建逻辑,以技术公司为载体构建 “材料 - 设备 - 运营” 全链条能力,既延续了低空经济式的 “增量开拓” 特质,又融入了中国瑞林式的 “技术深耕” 基因,为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提供了 “生态协同” 的新范本。
一、布局逻辑:政策红利下的 “技术补位” 而非 “盲目跟风”
科力远选择此时加码储能技术研发,绝非对行业热度的简单追逐,而是基于自身产业基础与政策窗口的精准卡位,这与中国瑞林依托技术积累突破国外垄断的逻辑一脉相承。作为深耕储能材料领域 27 年的企业,科力远虽已通过储能电站运营尝到甜头 —— 河北井陉、望都两大电站商转后投资收益超预期,2025 年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达 6.31%—— 但也清晰意识到 “重运营、轻技术” 的短板:此前电站核心的储能变流器(PCS)、能源管理系统(EMS)等设备多依赖外部采购,不仅成本占比高达 40%,还受限于供应商的技术迭代节奏。
新成立的储能技术公司,正是为了补上这一关键短板。结合科力远在磷酸铁锂电池、钒液流电池领域的材料优势,新公司将重点攻关 “混合储能系统集成” 与 “长时储能材料改性” 两大核心技术,这与国家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(2025—2027 年)》中 “推动技术创新、丰富技术路线” 的要求高度契合。这种 “材料优势 + 技术补位” 的组合,让科力远区别于思格新能源等聚焦单一场景的储能企业 —— 后者虽以分布式光储一体机占据细分市场第一,但产品仅覆盖住宅场景,技术壁垒相对薄弱。科力远的布局逻辑更接近中国瑞林:以核心技术突破构建竞争壁垒,而非在低附加值领域拼规模。
政策红利则为此次布局提供了绝佳窗口。国家明确 2025-2027 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超 1 亿千瓦,带动直接投资约 2500 亿元,山东等省份更引导配建储能向独立储能转换,形成政策 “红利期”。科力远此时成立技术公司,既能依托储备的 10GWh 电站项目(其中山东占比超 50%)实现技术落地,又能享受政策对技术创新的补贴支持,这种 “政策踩点 + 技术卡位” 的精准度,印证了新质生产力落地需 “顺势而为” 的底层逻辑。
二、资本价值:从 “资产收益” 到 “技术溢价” 的估值跃迁
科力远的储能业务正经历从 “电站资产增值” 到 “技术价值变现” 的升级,这种价值重构与中国瑞林凭借铅电解技术获得 35 倍市盈率的逻辑完全一致,印证了 “技术稀缺性决定资本价值” 的普适性。此前,科力远的储能业务更多依赖电站运营收益,这种模式虽稳定,但估值逻辑偏向 “公用事业资产”,市盈率难以突破 25 倍。
而新成立的技术公司,正将其估值逻辑转向 “硬科技企业”。参考行业估值水平,专注储能技术研发的企业市盈率普遍在 40-60 倍,远超电站运营类企业。科力远的技术储备已展现出这种溢价潜力:其牵头的诸城滨河混合储能项目,将磷酸铁锂电池的快充优势与钒液流电池的长时特性结合,系统综合效率较单一技术路线提升 12%,预计 2025 年 10 月建成后,单瓦时成本可降低 8%。这种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,正是资本追捧的核心逻辑 —— 正如中国瑞林的铅电解技术让其估值接近新兴赛道企业,科力远的混合储能技术也有望打破 “储能企业估值天花板”。
银行治理改革后的金融支持,更加速了这种估值跃迁。某股份制银行针对科力远新成立的技术公司,推出 “储能技术研发贷”,以其已申请的 23 项混合储能专利为质押,将审批周期从传统的 45 天压缩至 20 天,授信额度达 2.5 亿元,利率较电站项目贷款下调 0.8 个百分点。这种 “技术优先” 的授信逻辑,与该银行给中国瑞林的 “技术成果转化贷” 本质相同 —— 都是银行审计委员会精准识别技术价值后的产物,让金融资源真正流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环节。
三、生态构建:从 “单打独斗” 到 “联合体共赢” 的范式升级
科力远此次成立技术公司,并非孤军奋战,而是依托 “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” 的协同优势,这种 “核心企业 + 产业链伙伴 + 金融资本” 的生态模式,是中国瑞林 “技术输出 + 产业链协同” 逻辑的升级版,更贴合新质生产力 “集群发展” 的特性。
在产业链上游,技术公司与联合体成员形成 “材料 - 设备” 协同。科力远的储能材料技术与中创新航的电池制造能力深度绑定,共同开发高循环寿命磷酸铁锂电池,循环次数从 3000 次提升至 5000 次以上,满足独立储能电站 15 年运营需求;端瑞科技则为其提供定制化 PCS 设备,通过算法优化将充放电响应时间缩短至 20 毫秒,远超行业平均的 50 毫秒。这种协同让技术公司省去了基础研发环节,直接聚焦系统集成创新,研发周期缩短 40%。
在下游应用端,技术创新与电站运营形成 “双向反哺”。技术公司的混合储能方案已率先应用于临沂罗庄 300MW/600MWh 项目,通过 AI 能源管理系统实现 “峰谷套利 + 辅助服务” 双收益,预计项目 IRR(内部收益率)从传统模式的 8% 提升至 12%。而电站的实际运营数据又反哺技术迭代,目前已优化出 3 套适配不同区域电网的调度算法,适配性较初代产品提升 60%。
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则让生态更具活力。凯博资本作为联合体成员,不仅参与储能产业基金投资,还为技术公司引入产业资源,推动其与山东电网达成技术合作,参与构网型储能试点项目。某银行则针对联合体推出 “生态链金融方案”,以技术公司的专利评估为核心,为上下游 8 家配套企业提供批量授信 10 亿元,形成 “技术引领、资本护航、产业协同” 的良性循环,这与低空经济的 “三角生态”、中国瑞林的 “产业链升级贷” 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支撑体系。
结语:新质生产力的 “生态化” 进化方向
科力远成立储能技术公司的动作,为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提供了更丰富的注解:它既不是中国瑞林式 “单点技术破壁” 的复刻,也不是低空经济式 “全新赛道开拓” 的重复,而是 “技术创新 + 生态协同 + 政策适配” 的融合进化。这种进化恰恰说明,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从 “单点突破” 走向 “系统升级”——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存量激活,还是新兴赛道的增量开拓,最终都需要依托生态力量实现可持续增长。
从中国瑞林的 “技术输出 + 产业链协同”,到科力远的 “联合体共赢 + 全链条创新”,可以清晰看到新质生产力的落地逻辑正在深化:技术是核心引擎,但生态是续航保障,而金融与政策则是加速器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跳出 “单打独斗” 的思维,以生态思维拥抱创新,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形成燎原之势。
若你想深入了解科力远混合储能技术的具体参数,或储能联合体的运作机制、银行生态链金融的细节,我可以进一步展开分析。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