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 年未入土!孙立人家属申请迁葬故里:将军的归途,两岸的乡愁
发布时间:2025-10-28 18:03:33来源:
“35 年了,父亲还没有入土。”2025 年 10 月,抗日名将孙立人次子孙天平在接受台媒采访时的一声叹息,让 “孙立人迁葬大陆” 的话题瞬间引发两岸关注。这位被称作 “丛林之狐”“东方隆美尔” 的传奇将领,自 1990 年在台湾病逝后,棺柩便一直暂厝于台中东山墓园,而如今,家属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,盼将其遗骨迁回安徽故里安葬,圆将军 “落叶归根” 的毕生夙愿。
遗愿如磐:从印缅战场到故里牵挂
孙立人的 “归乡梦”,早已深埋在他 70 载的人生轨迹中。这位 1900 年生于安徽庐江的将门之后,清华毕业后留美深造,却在国难当头时毅然归国从军。1942 年缅甸战场上,他率部以寡敌众缔造 “仁安羌大捷”,解救英军 7000 余人,用刺刀与炮火为中国远征军刻下不朽功勋,也成为抗战中军级单位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。彼时他在广州为新一军阵亡将士修建公墓,特意在纪念塔东侧预留一块墓地,留下 “死后不进忠烈祠,要与战友葬在一起” 的遗言。
这份对 “归宿” 的执念,在他被软禁 33 年的漫长岁月里愈发强烈。1955 年因 “郭廷亮案” 失去自由后,这位曾执掌台湾陆军大权的将领,只能在台中寓所的方寸之地养花种树,却常对子女念叨 “老家的稻田该熟了”。孙天平回忆,父亲晚年看地图时,总会用手指反复摩挲安徽庐江的位置,“落叶归根是他藏在心里最沉的愿望”。2015 年,孙天平受邀出席大陆九三阅兵时首次公开迁葬计划,提出安徽祖籍、广州战友公墓、南京抗战纪念地三个方向,每一个选项都承载着将军的家国情怀。
十年辗转:两岸牵念中的迁葬之路
事实上,为孙立人 “寻归宿” 的努力,已在两岸之间延续了十余年。马英九执政时期,两岸关系和缓,大陆曾提议将其遗骨迁葬至广州新一军公墓,与 4543 名阵亡将士相伴,并计划同步整修公墓,让将军与战友 “重聚”。这一方案恰合孙立人生前遗愿,却因后来两岸关系趋紧而搁置。
在此期间,大陆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将军的敬意:安徽庐江整修了孙立人祖居,兴建纪念馆,馆内陈列的望远镜、军刀等遗物,无声诉说着他的戎马生涯;《中国远征军》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等影视作品反复再现其抗战事迹,让年轻一代铭记那段历史。而台湾台中也将其旧居改建为纪念馆,每月双周开放供人缅怀,东山墓园的暂厝处虽偏远,却常年有故旧、仰慕者前来献花,从未荒凉。两岸以各自的方式,守护着这位抗日英雄的记忆。
民意如潮:超越争议的情感共鸣
迁葬申请一经公布,岛内随即出现热议,但 “尊重家属意愿” 成为主流声音。反对者担忧此举被用作 “统战工具”,认为马英九任内已为孙立人恢复荣誉,“留在台湾更显尊重”;而支持者则直言,“逝者的归宿不该被政治绑架”,将军的
(责编: admin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





